【#小学生作文# #家乡风俗作文450字六年级下册(精选15篇)#】家乡的风俗像陈年老酒,藏着岁月沉淀的韵味;又像五彩丝线,织就了独特的文化记忆。从春节的团圆饭到端午的艾草香,从中秋的赏月到冬至的汤圆,每一个风俗都承载着祖辈的智慧与情感。下面,我想讲讲家乡那些让我难忘的传统风俗。
1.家乡风俗作文450字六年级下册 篇一
“噼里啪啦,噼里啪啦……”鞭炮声此起彼伏,把我从睡梦中唤醒。一睁眼,就知道盼望已久的春节到啦!在我的家乡,春节期间舞狮可是必不可少的重头戏。吃完早饭,就听见锣鼓喧天。我急忙跑出去,哇,广场上已经围了好多人。两只威风凛凛的“狮子”正跃跃欲试,一只是红的,一只是黄的,它们的眼睛又大又亮,身上的绒毛随着微风轻轻摆动。
舞狮表演开始啦!只见那两只“狮子”在地上蹦来跳去,时而摇头摆尾,时而相互嬉戏,就像两个调皮的孩子。突然,“狮子”发现了挂在高处的“彩球”,一下子兴奋起来。它们一会儿直立起来,用爪子去抓;一会儿又蹲下身子,好像在思考怎么才能拿到。逗得大家哈哈大笑。
舞狮人更是厉害,他们配合默契,一个举头,一个撑腰,把“狮子”演绎得活灵活现。看,那只红“狮子”猛地一跃,竟然稳稳地踩到了梅花桩上,一步一步向前挪动,每走一步都引得大家阵阵惊呼。
表演结束后,舞狮队还会挨家挨户拜年。大人们会拿出准备好的红包和糖果,犒劳舞狮的叔叔们。我和小伙伴们跟在后面,捡着没放响的鞭炮,开心得不得了。
家乡的舞狮,给春节增添了许多欢乐,也让大家感受到浓浓的年味。我喜欢这热热闹闹的春节,更喜欢家乡的舞狮风俗!
2.家乡风俗作文450字六年级下册 篇二
“唰唰唰……”扫把与地面摩擦的声音,在寂静的小院里格外清晰。家乡的小年到啦,家家户户都开始扫尘,迎接新年的到来。一大早,奶奶就戴上老花镜,系上围裙,拿着扫把开始清扫屋顶的灰尘。我也不甘示弱,抢过另一把扫把,在地上使劲扫起来。可那些灰尘就像调皮的小精灵,我扫到东,它们就跑到西,怎么也不肯乖乖听话。奶奶笑着说:“傻孩子,扫地可得顺着一个方向,不能东一下西一下的。”在奶奶的指导下,我渐渐掌握了技巧,灰尘也变得听话多了。
扫完地,我们开始擦窗户。我端来一盆水,拿上抹布,认真地擦了起来。一开始,我擦得马马虎虎,窗户上还是脏兮兮的。奶奶看到后,重新示范给我看,她先用湿布擦一遍,再用干布仔细地擦干,窗户很快就变得明亮起来。我照着奶奶的方法,重新擦了一遍,哇,透过干净的窗户,外面的景色都变得更漂亮了。
傍晚时分,屋子里被打扫得一尘不染。我累得一x股坐在沙发上,虽然腰酸背痛,但心里却特别开心。这时,奶奶端出了热气腾腾的糖瓜,笑着说:“吃块糖瓜,甜甜蜜蜜过大年。”我接过糖瓜,咬了一口,甜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。
家乡小年扫尘的风俗,虽然有点累,但却充满了温馨和快乐。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,打开了新年的大门,让我满心期待新一年的美好。
3.家乡风俗作文450字六年级下册 篇三
“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。”在我心中,家乡的年味儿是最浓的。每年寒假,我都迫不及待地回奶奶家过年。一到奶奶家,就看见她准备好了做年糕的材料。奶奶笑眯眯地招呼我:“乖孙儿,快来帮奶奶做年糕!”她熟练地将糯米粉倒入大盆,边加温水边搅拌。我学着奶奶的样子,伸出小手揉面团。不一会儿,我俩的脸上、手上沾满了白白的面粉,互相看着对方的模样,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。奶奶满是皱纹的脸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菊花。
接着就是贴春联啦!我和爸爸搬来梯子,爸爸小心翼翼地爬上梯子,我在下面帮忙递春联。爸爸一边贴一边问:“看看正不正?”我歪着头,认真地说:“往左一点,再往上一点,好了!”奶奶站在一旁,笑着叮嘱:“贴牢点,别让风吹跑喽!”红红的春联贴在门上,一下子就有了过年的气氛。
终于到了大年初一,吃完早饭,我跟着爸爸妈妈去拜年。我们先来到邻居王奶奶家。一进门,我就大声说:“王奶奶,新年好!祝您身体健康,长命百岁!”王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,拉着我的手,从兜里掏出一个大红包,说:“好孩子,又长高啦!这是给你的压岁钱,要好好学习呀!”随后,我们一家一家地拜年,每到一家,大家都热情地招呼我们,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。
家乡的这些风俗,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和美好的祝福。每一个画面,每一句问候,都让我感受到家乡过年的独特魅力,我爱家乡的年!
4.家乡风俗作文450字六年级下册 篇四
“加油!加油!”一声声呐喊如汹涌的潮水,从远处一波波地涌来。我和小伙伴们像听到召唤的小勇士,撒开脚丫子,朝着河边飞奔而去。到了河边,好家伙!那场面简直比过年还要热闹。河岸上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人,一个挨着一个,就像一堵厚实的人墙。大家都伸长了脖子,眼睛紧紧地盯着河面上的龙舟。
河面上,龙舟如一条条灵动的蛟龙,你追我赶。船头的鼓手涨红了脸,双手挥舞着鼓槌,“咚咚咚”的鼓声像闪电一样,一下接着一下,敲得人心都跟着颤起来。划船的选手们喊着号子,整齐有力地划动船桨,溅起的水花高高飞起,在阳光里亮晶晶的。岸边的人们大声呼喊着,声音响得能把天给震破。我和小伙伴们也跟着扯着嗓子喊,把手都拍麻了。
赛完龙舟,我一路小跑回了家。刚打开门,一股粽香就像调皮的小精灵,一下子钻进了我的鼻子,勾得我肚子里的馋虫直打滚。妈妈正坐在餐桌前包粽子呢。桌上摆着翠绿的粽叶、白白的糯米,还有切好的鲜肉和红枣。我赶紧洗了手,坐到妈妈身边学包粽子。虽然我包得不太好看,可妈妈还是直夸我。
粽子下锅煮了一会儿,那香味就更浓了,满屋子都是。我守在锅边,眼睛眨都不眨。终于,粽子煮好啦!我咬上一口,糯米软软的,肉香香的,甜滋滋的红枣在嘴里爆开,这味道,让我觉得整个端午节都变得超级美好!家乡的端午节,就是这么让人忘不了!
5.家乡风俗作文450字六年级下册 篇五
“哇,好漂亮的花车!”路过村口,我被眼前一排装饰精美的婚车吸引住了。彩色的气球、洁白的鲜花,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。我突然一拍脑袋,哎呀,今天是表哥结婚的大喜日子,我得赶紧去瞧瞧咱家乡婚礼上那些好玩的风俗!我一路小跑来到表哥家,迎亲队伍已经准备出发。每个人都精神抖擞,脸上洋溢着喜悦。到了新娘家,堵门大战打响啦!伴娘团像一群古灵精怪的小精灵,守在门口出难题。“要想接走新娘,先说出十个爱她的理由!”表哥立刻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:“她善良、可爱、温柔……”一口气说了十几个,把大家都逗笑了。
这还不算完,伴娘又拿出一双巨大的拖鞋,让表哥和伴郎们穿上跳一段搞笑的舞蹈。他们那笨拙又滑稽的动作,活像一群可爱的大熊猫,引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,笑声都快把房顶掀翻了。
经过一番“艰难”的考验,表哥终于把新娘接回了家。婚宴开始,村子里的大广场上热闹非凡。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,有香气扑鼻的红烧肉,有鲜嫩多汁的清蒸鱼。大家围坐在一起,举杯祝福,欢声笑语回荡在广场上空。小孩子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,手里拿着喜糖,开心得合不拢嘴。
家乡的结婚风俗,就像一个个精彩的故事,充满了欢乐和温暖。这场婚礼,也成了我心中一段美好的回忆。
6.家乡风俗作文450字六年级下册 篇六
“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。”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,我的家乡也不例外。其中,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每年正月初九的“拜天公”。正月初九这天,天还没亮,家里的大人们就忙开了。奶奶把一张四方桌搬到院子里,在桌上铺上红布,摆上精心准备的供品。供品可丰富啦!有又大又圆、红得诱人的苹果,寓意着平平安安;有像小灯笼一样的橘子,象征着吉祥如意;还有各种形状的粿品,上面印着精美的花纹,那都是奶奶亲手做的,饱含着对天公的敬意。桌子中央,摆着一个精致的香炉,里面插着三根粗壮的香,袅袅青烟缓缓升起,仿佛在向天空传递着我们的心意。
一切准备就绪,我们全家老小都来到院子里,按照辈分依次站好。爷爷神情庄重,点燃手中的香,高高举起,对着天空深深地鞠了三个躬,嘴里还念念有词,像是在向天公诉说着过去一年的感恩,又像是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、家人平安。我学着大人的样子,拿起香,虔诚地鞠躬,心里默默许下了希望自己能考上好中学的心愿。
“拜天公”结束后,奶奶会把供品分给大家吃,说是吃了能得到天公的庇佑。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苹果,咬上一口,甜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,感觉格外美味。看着家人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,我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和亲情的温暖。
“拜天公”这个传统习俗,不仅承载着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,也让我在参与的过程中,体会到了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。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,把我们一家人紧紧地连在一起,让我永远也忘不了家乡的这份独特风情。
7.家乡风俗作文450字六年级下册 篇七
“砰砰砰!”鞭炮声在我耳边炸响,就像有人在我耳边用力敲锣,我一下子从床上弹起来,才想起今天是家乡一年一度的火把节!这个节日,那可是比我的生日还让我兴奋。太阳刚下山,天边还留着一抹红彤彤的晚霞。奶奶就像个神奇的魔法师,在堂屋里摆上一张四方桌,桌上堆满了好吃的,有喷香的烤乳猪,那油亮的外皮看着就让人直咽口水;还有新鲜的水果,一个个水灵灵的。爷爷则小心翼翼地把一个大大的火把立在院子中间,火把又粗又高,上面绑着干燥的树枝和松脂,感觉一点就能燃起冲天大火。
天渐渐黑透了,爸爸拿着一根长长的香,慢慢靠近火把。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,眼睛死死盯着火把。“呼”的一下,火把被点燃啦!火苗一下子蹿得老高,把整个院子照得亮堂堂。大家立刻围着火把,脸上被火光照得红扑扑的,就像一个个熟透的红苹果。
这时,不知谁起了个头,大家手拉手,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把,跳起了欢快的舞蹈。大人们的脚步稳健有力,孩子们则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,蹦蹦跳跳的。我拉着小伙伴的手,跟着节奏使劲儿跳,嘴里还大声唱着不成调的歌,开心得不得了。
跳累了,我们就跑到一旁,从桌上抓一把甜甜的糖果,一边吃一边继续看着大人们跳舞。火光映照着大家的笑脸,每个人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。这一刻,我心里感觉暖暖的,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,把大家紧紧地连在一起。
火把节,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欢乐和温暖的节日,它像一颗最亮的星星,镶嵌在我记忆的天空,让我永远也忘不了家乡的美好。
8.家乡风俗作文450字六年级下册 篇八
“二月二,龙抬头,大仓满,小仓流。”农历二月初二,在我的家乡,这一天可是个特别重要的日子,有好多有趣的习俗呢。天刚蒙蒙亮,妈妈就像个勤劳的小蜜蜂,早早地起床准备食材。她要做的是我们家乡特有的棋子豆,这可是二月二必不可少的美味。妈妈把面和好,切成一个个小方块,就像一颗颗小棋子。然后放进锅里,用小火慢慢地炒。不一会儿,厨房里就弥漫着一股香喷喷的味道,馋得我在旁边不停地咽口水,催着妈妈:“妈妈,好香呀,什么时候能吃呀?”妈妈笑着说:“小馋猫,别急,马上就好啦!”
棋子豆做好后,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前,一边吃着棋子豆,一边听爷爷讲“龙抬头”的故事。爷爷说,二月二这一天,龙要从沉睡中醒来,抬头x天,所以人们要通过各种习俗,祈求龙能保佑一年风调雨顺。
吃完早饭,爸爸带着我去理发。大街小巷的理发店都排起了长队,大家都想在这一天剪个“龙头”,讨个好彩头。轮到我时,我兴奋地坐在椅子上,对理发师叔叔说:“叔叔,您可要给我剪个最帅的‘龙头’哦!”叔叔笑着点点头,不一会儿,我的新发型就剪好啦,我对着镜子左看右看,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变得更精神啦!
回到家,我看到奶奶正拿着一把扫帚,在院子里画着什么。我好奇地跑过去问:“奶奶,您在画啥呀?”奶奶笑着说:“我在画仓囤,希望今年粮食满仓呢。”只见地上画着一个个大大的圆圈,就像一个个大粮仓。
二月二,这个充满欢乐和希望的日子,因为这些有趣的习俗,变得格外特别。每一个习俗,都像一颗璀璨的星星,镶嵌在我记忆的天空,让我永远也忘不了家乡的味道。
9.家乡风俗作文450字六年级下册 篇九
端午节的前一天,妈妈就做好粽子。先要准备粽子的馅子,馅子各种各样,有花生馅的,红枣馅的,菜馅的,肉馅的;要准备好芭蕉叶子,洗净叶片,并将它剪成匀称的叶条。妈妈将糯米蒸熟,将芭蕉叶一卷,放入熟透的糯米饭,用手稍微一压就粘在一起,拿出花生红枣菜肉馅儿按入饭团里面,随后缠成一个菱形,用丝线一捆,小小的粽子就在妈妈的手中诞生了。包好的粽子一蒸,取出来就可食用了。撕开叶片,里面露出白白的饭团,还可隐约看到馅儿的微红。此时的.粽子,不但有饭团的味道,还夹杂着芭蕉叶淡淡的清香。吃在口里清凉还带点微微的甘甜,是饭后不过的点心。端午节的早晨,爸爸要趁早去砍那些还挂着晶莹露珠的艾叶,选出鲜绿的艾叶,挂在门楣上。爸爸说,艾叶越绿,它的气味就越浓郁,就越能清新空气。端午节那天,屋子里弥漫着奇特的清香。妈妈说待艾叶干了,可以用开水泡了喝,那样可驱五毒,治百病。每次端午过后,妈妈就泡一壶,让全家分着喝。艾叶水虽良药苦口,可苦涩得难以下咽,在妈妈面前勉强喝一口,妈妈一转身我就吐出来。
10.家乡风俗作文450字六年级下册 篇十
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,一直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,有着一个一年一度盛大的集会——那达慕。没来过这里的,的遗憾莫过于:没吃过牛肉干,没看过那达慕。那达慕一开始只是为了祭祀山神,路神,也就是祭敖包,后来经过长期发展成为了现在的那达慕。
由于我出生在草原,所以经常领略那达慕的`盛况。那达慕那天,商贩云集,吆喝声四起,我混在人流里,不断有人对我微笑,拉着我推销他们的商品,人们热情高涨,有许多准备上场的人在场上拉着马转来转去,那天天气好极了,阳光明媚,万里无云,似乎也在为那达慕的开展表示祝贺。商铺出售的商品应有尽有,小到饰品珠宝,大到古董文玩,太阳伞。
可那达慕的x潮不止于此,民族表演,竞技,更让原本就热情的人群更加激动。一般的那达慕可以持续三四天,第一天主要是开幕式和民族舞蹈,马上杂技表演,人们的鼓掌声一浪高过一浪。
竞技同样很受观众喜爱,小伙子们表演摔跤,射击,场上激烈极了,场下也毫不逊色,掌声四起。场上的运动员英姿飒爽,意气风发,给人一种蒙古族特有的豪爽感。
总而言之,那达慕是蒙古族特点和文化的表现,也是一种传递文化的方式。
11.家乡风俗作文450字六年级下册 篇十一
逢年过节,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,我的家乡在春节也有着一些独特的风俗。在《北京的春节》中,在春节初旬会熬腊八粥泡腊八蒜。而我们这里却不是的,我们也熬腊八粥,却不在春节熬而是在腊月初八。我们这里不泡腊八蒜却会蒸包子,各种各样的馅,有豆沙、肉、萝卜、糯米等。豆沙会在前几天就做好,而其它的则是前一天做好。第二天,便会早早起床揉面团,放到一个大盆里揉上好久,然后把盆口用保鲜膜包好放到温度高的地方让它慢慢地发酵。只有等到面团非常黏糊,并且膨胀的很大时做出来的包子才有彭松的口感。我们这儿还会做一种团子,叫作猪油团子,只有过年时才会做,吃起来有些甜味和油腻的猪油味,制作前期需要将猪油切成小块并裹上白砂糖放入冰箱冷藏。制作时先将面团揉好,拿出巴掌大的一小块捏成一个近似火山的形状,在“火山口”放一小块猪油,上面镶嵌着一颗花生米,然后就可以放入锅中蒸了。出锅时虽然面团很黏,但是猪油很香。
我的`家乡最热闹的一定是除夕了,上午除夕家家都有忙碌的身影,家家饭做的都很香。大路上安安静静一个人都没有。但到了下午就不同了,有的忙着贴春联,孩子们到小卖部买来小擦炮在盒子上一擦,随着“砰”的一声喜悦的心情便随着一阵烟出现了。
一转眼就到了大人工作小孩上学的日子了,生活又恢复了以往的样子,但却给愉快的春节增添了一丝色彩。
12.家乡风俗作文450字六年级下册 篇十二
每年春节,我们一家人都会回到妈妈的家乡——客家古邑河源。在河源过年很热闹,除了团圆饭,最过瘾的就是看“打火龙”了。“打火龙”是客家乡村的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乡俗活动。火龙是由木棍和稻草扎成的',长达10几米,龙身上插满了香烛。
每年除夕,大家早早吃完团圆饭,“打火龙”活动就开始了。照例是一轮烟花炮竹,这时,龙身上的香烛已被点燃,八个经验丰富的壮汉将火龙高高举起,舞动着行走起来。围观人群激动起来了,发出雷霆般的欢呼声。我和村里孩子们在几条火龙之间来回穿梭着,边跑边叫,嗓子都喊哑了。人越来越多,场面越来越热闹,火龙走到哪,人们也跟到哪。远远望去,火龙身上闪着的灯火绵延几百米,场面十分壮观。火龙上下舞动着、跳跃着、欢腾着,龙身越烧越旺,在夜色的映衬之下,显得格外耀眼。在一条条火龙的舞动之下,客家乡村的春节也渐入佳境了。
每次看“打火龙”,兴奋和热闹过后,心里总是暖暖的。妈妈说“打火龙”的习俗在她小时候就有了。传说是神龙下凡赶走妖魔鬼怪,驱邪避灾,来年就会风调雨顺,老百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现在,我想起“打火龙”,在心里默默地盼望着,盼望客家人的火龙能驱除瘟疫,驱走冠状病毒,让我们早点开学。
明年过年,我要回河源看一场红红火火、热热闹闹的“打火龙”。
13.家乡风俗作文450字六年级下册 篇十三
我的姥姥是地地道道的土家人,所以,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都要回到老家——山东。每到腊八那天,我们一家在天上还有星星的时候就起床了,腊八节一定要吃腊八肉,我大姨夫从冰箱里拿出了一大块猪肉,只见他把肉放在火炉上让它解冻,又往肉上撒了好多胡椒粉、辣椒粉,让猪肉变得花花绿绿的,接着大姨夫让我把肉递给爸爸,只见爸爸把一小桶酸糕水倒了上去,再用刷子把酸糕水刷开,刷完酸糕水的.猪肉味道非常的香,有着酸糕水的酸味也也有胡椒粉和辣椒粉的辛辣味儿和香味儿。
吃完腊八肉,就该喝腊八酒了,虽说腊八酒有酒字,但里面只是用葡萄、梨、苹果等水果榨的果味饮品,味道酸酸甜甜的,非常好喝,还可以把腊八酒和带气的无味苏打水一起喝,口感更佳呢!
过完腊八就到了小年,这天男人们都在家收拾房屋,女人们会去集市上买年货,而我们小孩儿就在田野里玩摔炮。
又过了几天就是大年了,爸爸和大姨夫在杀猪、清理猪的内脏,而我们小孩儿在屋里的炕上玩耍。一小时、两小时、三小时过去了,猪肉终于烤好了。爸爸拿小刀从猪身上割了一大块儿的肉让我们吃,我问爸爸为什么要把整只猪一起烤,不分成几部分?爸爸说:“因为这样可以象征我们一家圆圆满满。”
吃完合家饭后,我们土家的年也就算是过完了,是不是很有年味儿呢?
14.家乡风俗作文450字六年级下册 篇十四
我生于浙江一座不大不小的城中,与的横店影视基地相邻。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,这儿有山有水风景秀丽,民风淳朴。小时最向往的便是每年春节回家过年感受家乡的那些风俗。
每年正月初八是我们那儿上山登高祈福的好日子。初七晚上我们就要沐浴更衣,初八凌晨早早起床。梳洗完毕,出发前我们还要沐一次“火浴”(用稻草把点上火,一家人围着火堆一边抖抖衣服一边转,而后用双手捧着烟气在面前做几个洗脸的动作)以示对佛祖神灵的崇敬。然后驱车赶往四五十公里以外的方岩祭拜天神。
这习俗与日本神社祭拜大同小异。天色未明,方岩山上却是灯火辉煌。我们耗费三四个小时一一祭拜完所有神坛后,趁着刚放明的.天空回到家中。子孙们一一跪在祖宗像前,由最年长的长辈撒下硬币,老辈人说抢到的硬币越多,这一年就越顺利。中午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午休,这一觉我们常常睡到傍晚时分才昏昏沉沉的起来。
夜深了,但城中厚重的声音未沉。广场上社戏才刚刚开始。爷爷和姥爷辈的人纷纷前往观看。台上的演员卖力的唱着、演着,台下传来阵阵喝彩声。这段时间也成为了小孩们的天堂,不用受父母管束,吃喝玩乐,随心所欲,一年中这种时间对于我们极其难得。
家乡的风俗承载着我许多儿时的欢乐和回忆,而现在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被学习、游戏……占据了,日子过的平平淡淡,儿时的快乐于我们也渐行渐远了……
15.家乡风俗作文450字六年级下册 篇十五
我的家在东北的一个小镇上,那里虽没有都市的繁华,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,尤其是家乡的大秧歌,更是小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大秧歌也可成东北大秧歌。“它是东北人,热情豪放,朴素情感的体验。”提起大秧歌,在我的.家乡那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。家乡的男女老少,个个都能跳上一段!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,小镇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吶声。
这声音像一种号令不一会儿,人们便陆陆续续的来到了广场上。有的是十几个人一伙儿的,有的是几十个人一队的,甚至还有100人以上的大场面。他们有的手中拿着局子和手绢,有的写着妻子和儿女。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摆起了摊儿。一时间,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。
大秧歌扭起来了。虽然队伍中多是中老年人,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,动作极为协调,尤其是手中的局子和手绢,舞得出神入化,舞出了别样的风采,尽情的挥酒着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幸福。此情此景,引逗的一些青年和孩子心里有些发痒,也争着加入秧歌队伍当中,那一条条彩色的“长龙”也越来越长了。
家乡的大秧歌,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,也是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节目。每到节日,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,那些孩子们喜欢的“大头娃娃”“孙悟空”“猪八戒”等,纷纷登场,为节目增添了无限的喜庆气氛。
啊!家乡大秧歌,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。你就像陈年的美酒,醇香甘甜,沉醉了家乡人的心。